希望在前方——《长春日报》要闻编辑部邓寒冰

2017-09-03 23:40:07  来源:长春日报社

        邓寒冰.jpg
作为一名党报要闻编辑,肩上责任重大。
 
        我是日报编辑部的邓寒冰,负责编辑日报一版要闻。有人问我,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一直坚守在夜班工作岗位上?我想说,除了职业理想,除了职责担当,还有学习的力量、支持的力量、希望的力量。我始终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只要我们一直前行,就能看得到它、摸得着它。
        学习的力量使我成长。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完完全全是一个新闻专业的小白,对新闻是一点儿也不懂,只是单纯地凭着对于记者这个职业的向往和憧憬,通过招聘考试,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陌生的单位,从事一个陌生的职业。关于新闻的一切,我都是在这里学习到的。在这里,我遇到我的启蒙老师,她以严格的标准要求我,以手把手的方式指导我,又以超好的耐心包容我的年少轻狂,从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师道。
        做夜班编辑,等稿是常事,等到半夜甚至次日凌晨一两点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当年习主席出访美国,我们等稿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多,每个人都熬得面色腊黄、双眼通红,但是没有一个人说一句抱怨的话。当得知稿件来了那一刻,每个人又立刻两眼放光、腰板笔直、精神抖擞地进入战斗状态,从中,我知道了什么是职业精神。
        那天记者婉姝写的一篇稿件需要补充内容,我联系她的时候,她正带着宝宝在医院看病。我问她,要不要考虑稿件缓发。她只说,姐,你给我一个小时,我把你要的内容整理好,再把稿件回传给你。我说,好!当晚十点多,她如约把稿件传到编辑部,我们经过一番沟通修改完善,第二天,这篇稿件见报后被评为好稿,从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敬业。
        工作这么多年,我也犯过错,每当这时,无论是我的主任、副主任,还是我的总编辑,都会耐心细致地帮我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意见建议,采取补救措施。但是没有一个人说邓寒冰你不行!从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担当。
        支持的力量使我无畏。这些年我在家里是很“有地位”的。每当我上夜班,我的需求总是第一时间被满足。我的婆婆,包揽了大量家务,每天,她会早早地把饭菜做好,好让我一起床就能吃到嘴里。头伏那天,刚好赶上我值夜班。为了让我吃上头伏的饺子,婆婆把饺子包好后,自己顾不上吃,顶着大太阳跑到单位送来给我吃。我儿子,在他一岁的时候就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工作叫“夜班”,妈妈就是做这种工作的。他小的时候每天都会问我,妈妈,你今天上夜班吗?如果我说上,就意味着他一下午、一晚上甚至一天都看不到妈妈;如果我说不上,则是欢天喜地的另一番景象。后来,他把他最喜欢的小汽车拿给我,他说,妈妈,你把小汽车放在包包里,如果你在单位想我了,就拿出来看看,就像看到我一样……我先生也是,无论我多晚下班,他都会等我。所以你瞧,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是整个家庭的支持,他们的存在,使我能够心无旁骛、一身轻松地投入工作。
        希望的力量使我坚定。报社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我感受到报社从上至下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和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我们披荆斩棘,我们勇往直前,而从中我也获得了新的体验。比如,那天首届长马开跑,我下夜班后早早地爬起来,跑到家旁边一处建筑工地,潜入十楼在那里摄录比赛视频。我把视频小片传回采编群,很快,新媒体的后方编辑就把它直播出去了,后来,这个视频还获得了社长、总编辑特别奖。当天晚上,编辑部负责编辑长马特刊,虽然我负责一版编辑工作,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我看到,我们部门所有成员提前到岗,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组,认真地交流、热烈地讨论,去抠每一处细节,只为把最好看的版面、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广大读者。我被这种工作氛围深深感染。那天我在转发掌上长春微信时说,“5·21,长春因马拉松而沸腾”,而那天,我的内心也因为我们这个集体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那个热火朝天的干劲而沸腾。
        还有一次令人的体验是,我今年参加了报社的事业编招聘考试。是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是以一名招聘人员的身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今年,报社把招聘门槛降低,使像我这样在一线工作多年却没有编制的人有机会参与其中,有机会去圆一个心愿,实现一个梦想。这对于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让我觉得,我的工作是被认可的,从中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存在感和归属感。
        有首诗说,人,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无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过去,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党报要闻编辑;未来,我希望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不断创新发展的党报队伍中坚定前行。因为我知道,更多的希望在前方。  
 

 

官方微博
友情链接  

长春晚报 | 长春新闻网 | 长春文明网